13 月
梨狀肌症候群Piriformis Syndrome
要談到這個症狀,就必須先了解我們的坐骨神經,坐骨神經是一條最大的神經,從我們的骨盆外,跟髖關節之間往下延伸至下肢,它包含了腰椎第四節至薦椎第三節的神經,支配了下肢的肌肉。
再來是我們的梨狀肌負責的工作呢?
梨狀肌的起點在薦骨的前方,終點在股骨的大轉子,所以它可以讓我們的髖產生外轉。坐骨神經正好就從梨狀肌下方鑽出來,所以當梨狀肌過度使用、因外傷造成的攣縮,都會壓迫至這條神經,就會引起臀部至單側下肢的疼痛或麻木感。
要怎麼知道自己可能有這個問題呢?
通常我們需要在醫生使用理學檢查﹑問診或觸診的方式判斷,但如果你有以下狀況時的疼痛,大多都可能是這個症候群引發的發炎疼痛。
⦁ 走路、久坐或是跑步,都會因為增加患側的梨狀肌壓迫坐骨神經,而產生症狀加劇的情形
⦁ 單側臀部疼痛
⦁ 單側下肢疼痛
⦁ 單側下肢麻木感
但因為許多其他問題,例如椎間盤突出﹑薦髂關節疼痛,可能也有類似症狀,所以還是交由醫生診斷,及物理治療師評估才能判斷。
大多數的患者都是因為過度使用的代償造成的,至於為什麼我們會過度使用梨狀肌造成疼痛呢?
因為當我們在走路、跑步、騎車或是前彎的動作時,參與了最多動作的的就是我們的髖關節,而骨盆也需要提供高度穩定,讓雙腳交替做出前後來回的動作,臀中肌在這些動作裡負責的就是單腳支撐時的骨盆穩定,讓我們可以在單腳承重時,不要產生骨盆或身體歪斜,以穩定中軸。再來,外轉的肌群跟內收肌可以在單腳轉移動作過程中,輔助重量轉移至對側跟穩定髖,此時如果髖的臀中肌穩定力量不足,或旋轉肌群以及內收大肌緊繃無力時,梨狀肌就首當其衝幫忙成為穩定動作的肌肉,一條肌肉要幫這麼多肌肉做事,一定會造成高度過勞,而且疼痛絕對是拖越久越來越嚴重,甚至因為不敢單側承重,導致肌肉萎縮,而影響更長遠的全身肌力跟疼痛問題。
我們可以怎麼治療呢?
- 健保物理治療:通常會使用熱療﹑電療﹑超音波去緩解發炎。
- 自費的震波:可以讓發炎反應加速,減低疼痛。
- 一對一物理治療:可以訓練骨盆穩定控制,利用皮拉提斯器械床做動作控制訓練,紅繩懸吊幫忙找出弱連結,加強筋膜練的平衡,減少單側負擔過重,或是用力錯誤的反覆疼痛。
- 回家運動:維持骨盆穩定與臀肌力量,適當伸展梨狀肌、訓練臀部的旋轉肌控制,加上髖關節動作控制調整。
預防的方法就是保持良好的運動習慣,以維持我們的肌力,並且運動過程中,記得保持骨盆的高度不應該有高低變化,也不能有旋轉,更不該把力量往髖外側推擠,讓壓力在關節上,久坐也會造成肌肉緊繃無力,所以工作性質是長時間坐或站的人,應該除了運動以外,也需保持伸展習慣。
- 伸展臀肌:正躺時將患側腳翹腳在上方,抱對側腳靠近胸口,感覺臀部緊繃,停留10~15秒,重複5~10次
- 伸展腿後肌:彎曲膝蓋,雙手抱膝,試著打直膝蓋,停留10~15秒,重複5~10次
- 訓練臀中肌:側躺,患側朝上,腳打直稍微往後15度,做上下抬的動作,感覺臀部外側用力,重複10次
作者/物理治療師 簡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