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儀器治療區工作的時候,最常被詢問的問題應該是「雷射沒感覺正常嗎?」、「我拉腰能不能拉得重一點?」和「短波怎麼沒感覺?」這三個問題,前面兩個問題解釋起來相對容易,但是短波是一種深層熱療,患者會期待一個既深且燙的過程,可是做起來卻常常沒感覺,頂多快結束的時候會有點溫溫的,讓人覺得很不過癮,這種期待的落差造成不少患者對短波的效果產生疑問;只是,沒有溫熱的感覺是否就代表沒用呢?短波的機制又是什麼呢?今天就利用這篇文章來跟大家介紹。
短波的機制
短波是一種利用電磁波穿透人體時產生的熱能來做深層治療的儀器,日常生活中微波爐就是利用電磁波來加熱物品最常見的例子,而微波與短波的差別在於兩者的波長不同,短波也因為這個特性比微波更能深入人體;當電磁波通過身體組織時,體內帶有極性端的物質,例如離子與水分子,會被電磁波的極性帶動造成碰撞,進而產生熱量,所以富含水份的人體組織,例如肌肉或是脂肪層,加熱的程度就會比皮膚表面來得高,進而達到深層熱療的效果。
為什麼沒感覺?
既然短波確實有加熱的效果,為什麼接受治療的時候卻常常感受不到熱度呢?這個要從我們人體感受溫度的方式說起,人體的接受器一般分為三類:一種是遍佈表皮的外接受器,負責將冷熱、壓力和觸覺等資訊傳給大腦;第二種是本體感覺接受器,位於肌肉、肌腱與關節等區域,負責身體定位的感覺;最後一種是內臟感覺接受器,負責傳遞內臟感覺,例如吃飽或是想上廁所這一類與內臟功能有關的調控:前面有提到,短波加熱最主要在肌肉與脂肪的區域,是本體感覺接受器最多的區域,這一個區域幾乎無法將溫度的改變傳回大腦,要一直等熱能累積,往外擴散到皮膚時,負責溫度改變的外接受器才能將訊息傳回大腦,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患者在短波治療進行到最後時,才能感覺到有點溫溫的原因。
了解短波的運作與人體感受溫度的機制之後,應該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治療師總是不厭其煩地提醒會燙或會痛要說,因為等感覺到巨幅的溫度改變時,可能已經造成深層的組織燙傷了,所以在做短波治療時,如果溫度比平常還高的話,請您立即向身邊的治療師反應喔!
據統計來說,大約有1/3~1/2的產後婦女會經歷漏尿的情況,而這個漏尿的情況,在孕後期因為胎兒變大擠壓膀胱即有可能發生,很多人以為在生完小孩這個狀態就會改善,但若是在孕後期即有漏尿的人,生產後3個月發生漏尿的機率是其他未發生漏尿孕婦的3倍
可能發生產後漏尿的危險因子:
- 體重過重
- 自然產
- 腹中胎兒為多胞胎
- 曾發生過漏尿情況
- 生產過程曾使用真空吸引器等處置
- 生過不只一胎
漏尿在醫學上的名字為「尿失禁」,而尿失禁可分成三種:
應力性尿失禁-打噴嚏、大笑或跳躍容易發生漏尿,多數與骨盆底肌無力有關
急迫性尿失禁-突然有尿急感且止不住排尿,例如看到馬桶就在前方卻忍不到坐到馬桶上才尿
混和性尿失禁-上述兩種情況合併發生
當已發生漏尿情形時,可以先由醫師判斷當下狀況為哪種形式的尿失禁,視情況,可以透過訓練骨盆底肌群、藥物控制或是手術來改善
我可以怎麼做才能防止漏尿呢?
在尚未發生漏尿情形時,可以先訓練骨盆底肌群,適當的強化骨盆底肌及保持骨盆底肌的彈性將能改善應力性尿失禁。
骨盆底肌是深層核心肌群的一部分,支撐著腹部器官的重量,除了一般認知的凱格爾運動,彼拉提斯訓練可以透過調整骨盆位置更加強骨盆底肌的訓練,強化身體對骨盆底肌的感知,視情況也可以加上彈跳床的訓練,給予骨盆底肌更多的挑戰。
足弓的功能是可以幫助我們在走路時,吸收來自地面的衝擊與震動,增加行走的穩定性及讓我們能夠在站立、跑、跳等各項活動中比較省力。
小孩的足弓發育大約落在二至七歲,十歲才算發育完整。因為小孩的足部韌帶比較鬆弛,在站立或行走時,可以看到他們的腳跟向外偏斜、足部內側向下塌陷、前足向外展,呈現扁平足的樣子。
隨著小孩的年齡增長,扁平足發生率會下降,如果此時尚未看到足弓,伴隨小孩長期穿不合腳的鞋子、常常走路跌倒、單腳站的能力較差、走路容易腳痠、不願意參加跑跳的活動、鞋子容易磨損等等情形,可以尋求復健科醫師的診斷再進行物理治療。
扁平足的成因包括:先天韌帶鬆弛、肌肉張力低、缺乏運動使足部肌肉的肌力與肌耐力不足、遺傳因素、體重過重等等原因。
扁平足的發生並非長大了自然就會好,家長應持續觀察小孩在不同階段的扁平足情況。基本上運動可以幫助足弓的發展和加強腿部肌肉力量父母不妨讓孩子多做運動,例如踮腳尖走直線、用腳趾頭抓毛巾、學鴨子走路等方式鍛鍊腿部及足底的肌肉,此外也可以讓孩子多接觸不同的足底刺激,例如:赤腳走沙灘、泥土、草地,協助誘發足弓的發展。
又稱肩帶綜合症,由捷克的 Vladimir Janda 醫師提出的概念,常見於上班族長時間使用電腦、低頭族、錯誤方式進行重量訓練或搬重物,長期姿勢不良造成一個肌肉不平衡的狀態,甚至產生疼痛。
正常姿勢肩膀放鬆情況下,頭部(外耳道)會在肩膀正上方, 下巴些微後收。而上交叉症候群會有圓肩、駝背、頸椎前凸 (上頸椎伸直、下頸椎彎曲)增加、胸椎後凸增加等特徵, 這些都是因為不良的姿勢所造成。
常見症狀會有肩頸痠痛、胸口緊繃、胸悶、手臂痠麻,甚至伴隨頸因性頭痛、 呼吸不順暢。
改善方式:
- 放鬆緊繃肌肉
(1) 頸伸肌
在穩定的平面捲毛巾,將其放在頸部下方 l 輕輕地收下巴,感覺脖子後上方伸展保持下巴微收姿勢 10-15 秒,一次 10 下, 共 3 組
(2) 胸大肌
雙手抱頭,做出擴胸姿勢,感覺肩膀及胸口交界出些微緊繃,維持姿勢 10-15 秒,一次 10 下,共 3 組
- 增加肌肉力量
(1) 深層頸屈肌
站在牆壁前,將球放在前額和牆壁之間, 前額向前頂球,並些微收下巴,動作保持 15 秒且不要閉氣,一次 10 下, 共 3 組
- 維持良好姿勢
正確坐姿 - 腳要著地,若因為桌椅高度固定,可以找一個板凳
- 身體盡可能靠近桌子,讓手臂自然垂放在桌上
- 避免駝背,在背後放墊子或枕頭以確保桌面是適當的高度,不聳肩
好不容易懷胎十月生下小孩後,媽媽身體可能尚未恢復,就開始要照顧小孩了,小孩剛出生約3000克,而在幾個月內會暴風成長至6-7公斤,臨床上媽媽容易發生的腰痛及媽媽手,其實都跟日常生活中照顧嫩嬰的姿勢有關喔~跟著我們治療師一起關心自己的姿勢吧!
在嫩嬰扭動難以控制時,媽媽們是一定會出現不良姿勢的,只要能適時讓自己回到相對良好的姿勢,即能預防疼痛的發生,避免自身關節過度損耗,而當然,若是能在嫩嬰出生前就超前部屬,訓練好自己的核心穩定性以及全身的肌肉力量,更可以避免痠痛來干擾育兒之路。
顳顎關節在現代社會 , 被歸類在文明病之一,常見於工作壓力大、生活緊張、當然也有週邊軟組織或關節本身的問題造成的狀況。
在這邊介紹一般當發生或確診顳顎關節症候群時,我們可以做什麼運動來讓狀況緩解甚至更好:
此運動發明人Rocabado建議患者在家進行此類回家運動
包括六種不同的練習 , 及每種重覆六次 , 一天做六回
直至症狀不見
- 將舌頭頂在上顎 , 舌尖放在牙齒後面 , 接著深呼吸六次
- 將舌頭頂在上顎 , 張開和閤上嘴巴六次
- 一樣將舌頭頂在上顎 , 兩根手指頭放在下巴 , 以輕柔的阻力抵抗嘴巴張開 , 做等長收縮六次
- 將雙手放在脖子後面 , 做出像點頭的動作 , 下巴向下彎曲六次
- 像點頭一樣 , 只用下巴做出擠雙下巴的動作 , 一樣做六次
- 向上抬起你的肋骨和挺胸來矯正你的姿勢 , 同時將肩胛骨擠在一起六次
當然這些運動是最簡單的六種,還有其他更進階的運動,若有顳顎關節相關的疾病或問題,還是建議前往復健科診所諮詢復健科醫師及物理治療師的專業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