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懷胎十月生下小孩後,媽媽身體可能尚未恢復,就開始要照顧小孩了,小孩剛出生約3000克,而在幾個月內會暴風成長至6-7公斤,臨床上媽媽容易發生的腰痛及媽媽手,其實都跟日常生活中照顧嫩嬰的姿勢有關喔~跟著我們治療師一起關心自己的姿勢吧!
在嫩嬰扭動難以控制時,媽媽們是一定會出現不良姿勢的,只要能適時讓自己回到相對良好的姿勢,即能預防疼痛的發生 ,避免自身關節過度損耗,而當然,若是能在嫩嬰出生前就超前部屬,訓練好自己的核心穩定性以及全身的肌肉力量,更可以避免痠痛來干擾育兒之路。
顳顎關節在現代社會 , 被歸類在文明病之一,常見於工作壓力大、生活緊張、當然也有週邊軟組織或關節本身的問題造成的狀況。
在這邊介紹一般當發生或確診顳顎關節症候群時,我們可以做什麼運動來讓狀況緩解甚至更好:
此運動發明人Rocabado建議患者在家進行此類回家運動包括六種不同的練習 , 及每種重覆六次 , 一天做六回 直至症狀不見
將舌頭頂在上顎 , 舌尖放在牙齒後面 , 接著深呼吸六次 將舌頭頂在上顎 , 張開和閤上嘴巴六次 一樣將舌頭頂在上顎 , 兩根手指頭放在下巴 , 以輕柔的阻力抵抗嘴巴張開 , 做等長收縮六次 將雙手放在脖子後面 , 做出像點頭的動作 , 下巴向下彎曲六次 像點頭一樣 , 只用下巴做出擠雙下巴的動作 , 一樣做六次 向上抬起你的肋骨和挺胸來矯正你的姿勢 , 同時將肩胛骨擠在一起六次
當然這些運動是最簡單的六種,還有其他更進階的運動,若有顳顎關節相關的疾病或問題,還是建議前往復健科診所諮詢復健科醫師及物理治療師的專業意見。
這個名稱聽起來很可怕,但它其實是一種良性疾病,屬於一種常見的前足疼痛,疼痛發作時可十分劇烈,病患常描述為針刺感或合併強烈的麻痛感,好發於前足部二、三趾或三、四趾之間的蹠骨頭部位,發生的原因可能是穿太緊的鞋子,且久站久走造成趾背神經(dorsal digital nerve)反覆的發炎及神經周圍纖維化,所以它實際上並不是一個 「腫瘤」而是神經因為反覆刺激後局部脹大的結果。
常見症狀有前足尖銳疼痛感,趾間刺麻感覺遲鈍,尤其在行走時前足撐地疼痛最劇。女性發生的比例較高,尤其是時常需要穿著高跟鞋或窄楦頭鞋的族群,若本身有足部壓力的異常,例如扁平足、高弓足、拇趾外翻等都是高風險族群。
可穿著特製鞋墊(metatarsal pad) 並針對太緊的腳趾肌肉或足跟肌腱做牽拉運動,都有助於疼痛的舒緩。並建議即時到復健科或骨科就醫,輔以口服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以及相關的儀器治療,必要時亦可採取局部的注射治療。
淋巴水腫示意圖
癌症治療過程中,經過淋巴結摘除、放射治療後,可能會損害淋巴結,導致淋巴液回流不順,而囤積成為癌友常見的後遺症——淋巴水腫(Lymphedema)。
癌後的淋巴水腫問題,除了一般常見的復健處理外,近代也有數種技術多管齊下的複合式專門復健——整合退腫(CDT, combined decongestive therapy),這是由醫療人士經過國際認證培訓課程後、為癌友量身訂做的專門復健,幫助改善與管理淋巴水腫,擁有更自在、自信、自主的生活!
整合退腫會分為兩個階段,先由初次的整合退腫評估,確認適合您的復健方向後,再進入到正式的整合退腫治療。
初次的整合退腫評估 整體健康史會談、體圍測量、身體評估,徒手淋巴引流施作,壓力衣物與壓力繃帶試用,並與您溝通後續個人復健計畫。
整合退腫治療的處置包括如下,可安排單堂或期課,請與醫師和治療師諮詢:
淋巴引流(Manual Lymph Drainage) 藉由膚感的力道,用雙手依照健康的淋巴路線做引流,讓淋巴水腫處的淋巴液得以疏通。不需使用乳液。
壓力繃帶(Compression Bandage) 針對肢體明顯粗大甚至僵硬(纖維化)的淋巴水腫,以數種淋巴水腫專用的材料進行多層紮綁,給予厚實穩定的壓力做為積極退腫。
壓力衣物(Compression Garment) 壓力衣物的壓力等級與款式有別,需經過專業評估,提供給輕度淋巴水腫、退腫後的穩定保養、或尚未淋巴水腫者預防用。
運動訓練(Therapeutic Exercise) 以 CDT 照護觀念引導下,執行對退腫有益的運動法,在監測水腫的同時增強患肢肌肉,打造不易腫的身體。可參考診所的皮拉提斯 、紅繩 、小團體運動班 、或另外諮詢一對一運動課。
現在品恆也正式推出體外震波(ESWT,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療程 ,與整合退腫方案一同改善淋巴水腫,有意者可搭配整合退腫一同詢問。
當我們觀察到寶寶有習慣性頭只轉向一邊, 或看到脖子歪歪的時候,可能是有先天肌肉斜頸的問題,發生率大約0.8~2%,是常見的嬰幼兒肌肉骨骼問題之一。建議家長當觀察到孩子頭部姿勢常不對稱時,在新生兒定期回診檢查時可諮詢小兒科醫師,也可尋求復健科醫師的診斷,再進行物理治療。
肌肉型斜頸的成因是因為單側胸鎖乳突肌攣縮、纖維化,導致兩邊的肌肉不對稱, 而出現歪斜的頸部姿態。 舉例:當右側的胸鎖乳突肌攣縮時,寶寶的頭會往右側傾斜,也就是右側的耳朵到肩膀的距離會縮短,同時臉會微微轉向左方。觀察寶寶的活動可能也會有發現在特定方向的轉頭動作較為困難,玩玩具或聽聲音時都朝同一方向,也可能出現左右邊有大小臉的現象。
斜頸的治療越早越好,若六個月內接受適當物理治療的預後佳,復健科醫師會協助用超音波檢查看肌肉內部的纖維化狀況,可做為預後的參考。但若錯過治療的黃金期,則可能導致孩子日後的臉部、脊椎發育不對稱,或是視力發展異常的狀況。物理治療師會適當的按摩及拉伸緊繃的肌肉,並設計適合家長在家替孩子進行伸展的居家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