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來說,大約有1/3~1/2的產後婦女會經歷漏尿的情況,而這個漏尿的情況,在孕後期因為胎兒變大擠壓膀胱即有可能發生,很多人以為在生完小孩這個狀態就會改善,但若是在孕後期即有漏尿的人,生產後3個月發生漏尿的機率是其他未發生漏尿孕婦的3倍
可能發生產後漏尿的危險因子:
- 體重過重
- 自然產
- 腹中胎兒為多胞胎
- 曾發生過漏尿情況
- 生產過程曾使用真空吸引器等處置
- 生過不只一胎
漏尿在醫學上的名字為「尿失禁」,而尿失禁可分成三種:
應力性尿失禁-打噴嚏、大笑或跳躍容易發生漏尿,多數與骨盆底肌無力有關
急迫性尿失禁-突然有尿急感且止不住排尿,例如看到馬桶就在前方卻忍不到坐到馬桶上才尿
混和性尿失禁-上述兩種情況合併發生
當已發生漏尿情形時,可以先由醫師判斷當下狀況為哪種形式的尿失禁,視情況,可以透過訓練骨盆底肌群、藥物控制或是手術來改善
我可以怎麼做才能防止漏尿呢?
在尚未發生漏尿情形時,可以先訓練骨盆底肌群,適當的強化骨盆底肌及保持骨盆底肌的彈性將能改善應力性尿失禁。
骨盆底肌是深層核心肌群的一部分,支撐著腹部器官的重量,除了一般認知的凱格爾運動,彼拉提斯訓練可以透過調整骨盆位置更加強骨盆底肌的訓練,強化身體對骨盆底肌的感知,視情況也可以加上彈跳床的訓練,給予骨盆底肌更多的挑戰。
足弓的功能是可以幫助我們在走路時,吸收來自地面的衝擊與震動,增加行走的穩定性及讓我們能夠在站立、跑、跳等各項活動中比較省力。
小孩的足弓發育大約落在二至七歲,十歲才算發育完整。因為小孩的足部韌帶比較鬆弛,在站立或行走時,可以看到他們的腳跟向外偏斜、足部內側向下塌陷、前足向外展,呈現扁平足的樣子。
隨著小孩的年齡增長,扁平足發生率會下降,如果此時尚未看到足弓,伴隨小孩長期穿不合腳的鞋子、常常走路跌倒、單腳站的能力較差、走路容易腳痠、不願意參加跑跳的活動、鞋子容易磨損等等情形,可以尋求復健科醫師的診斷再進行物理治療。
扁平足的成因包括:先天韌帶鬆弛、肌肉張力低、缺乏運動使足部肌肉的肌力與肌耐力不足、遺傳因素、體重過重等等原因。
扁平足的發生並非長大了自然就會好,家長應持續觀察小孩在不同階段的扁平足情況。基本上運動可以幫助足弓的發展和加強腿部肌肉力量父母不妨讓孩子多做運動,例如踮腳尖走直線、用腳趾頭抓毛巾、學鴨子走路等方式鍛鍊腿部及足底的肌肉,此外也可以讓孩子多接觸不同的足底刺激,例如:赤腳走沙灘、泥土、草地,協助誘發足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