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來說,大約有1/3~1/2的產後婦女會經歷漏尿的情況 ,而這個漏尿的情況,在孕後期因為胎兒變大擠壓膀胱即有可能發生,很多人以為在生完小孩這個狀態就會改善,但若是在孕後期即有漏尿的人,生產後3個月發生漏尿的機率是其他未發生漏尿孕婦的3倍
可能發生產後漏尿的危險因子:
體重過重 自然產 腹中胎兒為多胞胎 曾發生過漏尿情況 生產過程曾使用真空吸引器等處置 生過不只一胎
漏尿在醫學上的名字為「尿失禁」,而尿失禁可分成三種:
應力性尿失禁 -打噴嚏、大笑或跳躍容易發生漏尿,多數與骨盆底肌無力有關
急迫性尿失禁 -突然有尿急感且止不住排尿,例如看到馬桶就在前方卻忍不到坐到馬桶上才尿
混和性尿失禁 -上述兩種情況合併發生
當已發生漏尿情形時,可以先由醫師判斷當下狀況為哪種形式的尿失禁 ,視情況,可以透過訓練骨盆底肌群、藥物控制或是手術來改善
我可以怎麼做才能防止漏尿呢?
在尚未發生漏尿情形時,可以先訓練骨盆底肌群,適當的強化骨盆底肌及保持骨盆底肌的彈性 將能改善應力性尿失禁。
骨盆底肌是深層核心肌群的一部分,支撐著腹部器官的重量,除了一般認知的凱格爾運動,彼拉提斯訓練可以透過調整骨盆位置更加強骨盆底肌的訓練,強化身體對骨盆底肌的感知,視情況也可以加上彈跳床的訓練,給予骨盆底肌更多的挑戰。
足弓的功能是可以幫助我們在走路時,吸收來自地面的衝擊與震動,增加行走的穩定性及讓我們能夠在站立、跑、跳等各項活動中比較省力。
小孩的足弓發育大約落在二至七歲,十歲才算發育完整。因為小孩的足部韌帶比較鬆弛,在站立或行走時,可以看到他們的腳跟向外偏斜、足部內側向下塌陷、前足向外展,呈現扁平足的樣子。
隨著小孩的年齡增長,扁平足發生率會下降,如果此時尚未看到足弓,伴隨小孩長期穿不合腳的鞋子、常常走路跌倒、單腳站的能力較差、走路容易腳痠、不願意參加跑跳的活動、鞋子容易磨損等等情形,可以尋求復健科醫師的診斷再進行物理治療。
扁平足的成因包括:先天韌帶鬆弛、肌肉張力低、缺乏運動使足部肌肉的肌力與肌耐力不足、遺傳因素、體重過重等等原因。
扁平足的發生並非長大了自然就會好,家長應持續觀察小孩在不同階段的扁平足情況。基本上運動可以幫助足弓的發展和加強腿部肌肉力量父母不妨讓孩子多做運動,例如踮腳尖走直線、用腳趾頭抓毛巾、學鴨子走路等方式鍛鍊腿部及足底的肌肉,此外也可以讓孩子多接觸不同的足底刺激,例如:赤腳走沙灘、泥土、草地,協助誘發足弓的發展。
又稱肩帶綜合症,由捷克的 Vladimir Janda 醫師提出的概念,常見於上班族長時間使用電腦、低頭族、錯誤方式進行重量訓練或搬重物,長期姿勢不良造成一個肌肉不平衡的狀態,甚至產生疼痛。
正常姿勢肩膀放鬆情況下,頭部(外耳道)會在肩膀正上方, 下巴些微後收。而上交叉症候群會有圓肩、駝背、頸椎前凸 (上頸椎伸直、下頸椎彎曲)增加、胸椎後凸增加等特徵, 這些都是因為不良的姿勢所造成。
常見症狀會有肩頸痠痛、胸口緊繃、胸悶、手臂痠麻,甚至伴隨頸因性頭痛、 呼吸不順暢。
改善方式:
放鬆緊繃肌肉 (1) 頸伸肌 在穩定的平面捲毛巾,將其放在頸部下方 l 輕輕地收下巴,感覺脖子後上方伸展保持下巴微收姿勢 10-15 秒,一次 10 下, 共 3 組 (2) 胸大肌 雙手抱頭,做出擴胸姿勢,感覺肩膀及胸口交界出些微緊繃,維持姿勢 10-15 秒,一次 10 下,共 3 組
增加肌肉力量 (1) 深層頸屈肌 站在牆壁前,將球放在前額和牆壁之間, 前額向前頂球,並些微收下巴,動作保持 15 秒且不要閉氣,一次 10 下, 共 3 組
維持良好姿勢 正確坐姿 腳要著地,若因為桌椅高度固定,可以找一個板凳 身體盡可能靠近桌子,讓手臂自然垂放在桌上 避免駝背,在背後放墊子或枕頭以確保桌面是適當的高度,不聳肩
好不容易懷胎十月生下小孩後,媽媽身體可能尚未恢復,就開始要照顧小孩了,小孩剛出生約3000克,而在幾個月內會暴風成長至6-7公斤,臨床上媽媽容易發生的腰痛及媽媽手,其實都跟日常生活中照顧嫩嬰的姿勢有關喔~跟著我們治療師一起關心自己的姿勢吧!
在嫩嬰扭動難以控制時,媽媽們是一定會出現不良姿勢的,只要能適時讓自己回到相對良好的姿勢,即能預防疼痛的發生 ,避免自身關節過度損耗,而當然,若是能在嫩嬰出生前就超前部屬,訓練好自己的核心穩定性以及全身的肌肉力量,更可以避免痠痛來干擾育兒之路。
顳顎關節在現代社會 , 被歸類在文明病之一,常見於工作壓力大、生活緊張、當然也有週邊軟組織或關節本身的問題造成的狀況。
在這邊介紹一般當發生或確診顳顎關節症候群時,我們可以做什麼運動來讓狀況緩解甚至更好:
此運動發明人Rocabado建議患者在家進行此類回家運動包括六種不同的練習 , 及每種重覆六次 , 一天做六回 直至症狀不見
將舌頭頂在上顎 , 舌尖放在牙齒後面 , 接著深呼吸六次 將舌頭頂在上顎 , 張開和閤上嘴巴六次 一樣將舌頭頂在上顎 , 兩根手指頭放在下巴 , 以輕柔的阻力抵抗嘴巴張開 , 做等長收縮六次 將雙手放在脖子後面 , 做出像點頭的動作 , 下巴向下彎曲六次 像點頭一樣 , 只用下巴做出擠雙下巴的動作 , 一樣做六次 向上抬起你的肋骨和挺胸來矯正你的姿勢 , 同時將肩胛骨擠在一起六次
當然這些運動是最簡單的六種,還有其他更進階的運動,若有顳顎關節相關的疾病或問題,還是建議前往復健科診所諮詢復健科醫師及物理治療師的專業意見。
這個名稱聽起來很可怕,但它其實是一種良性疾病,屬於一種常見的前足疼痛,疼痛發作時可十分劇烈,病患常描述為針刺感或合併強烈的麻痛感,好發於前足部二、三趾或三、四趾之間的蹠骨頭部位,發生的原因可能是穿太緊的鞋子,且久站久走造成趾背神經(dorsal digital nerve)反覆的發炎及神經周圍纖維化,所以它實際上並不是一個 「腫瘤」而是神經因為反覆刺激後局部脹大的結果。
常見症狀有前足尖銳疼痛感,趾間刺麻感覺遲鈍,尤其在行走時前足撐地疼痛最劇。女性發生的比例較高,尤其是時常需要穿著高跟鞋或窄楦頭鞋的族群,若本身有足部壓力的異常,例如扁平足、高弓足、拇趾外翻等都是高風險族群。
可穿著特製鞋墊(metatarsal pad) 並針對太緊的腳趾肌肉或足跟肌腱做牽拉運動,都有助於疼痛的舒緩。並建議即時到復健科或骨科就醫,輔以口服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以及相關的儀器治療,必要時亦可採取局部的注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