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理上有個名詞叫做「相關靈活性」(Relative Flexibility),大意是說身體會找一個最小阻力的模式來做出動作。比如說覺得大腿後側緊繃,你是選擇坐姿體前彎伸展,還是抬腿伸展呢?
用坐姿體前彎時,上半身與骨盆的比緊繃的大腿後側更容易活動,所以通常伸展到的位置是在背部。
若是抬腿的話,活動到的肌肉只有大腿後側,所以容易感覺到大腿後側緊緊酸酸的,也就是有伸展到目標肌肉。
所以運動不只是活動,而是一種精確,且有意識動到什麼部位的覺察。如果想更精準的運動到該運動的地方,歡迎報名我們的運動團課!
一位46歲男性個案,因長期膝關節不適前來求診。個案的工作性質須經常久坐,有時會去散步、慢跑或到健身房做腿部肌力訓練;不過,在活動的過程中,時常感覺到雙腳髕骨下緣處痠痛不適,運動的強度提高或時間增加、症狀會更嚴重,而這樣的狀況已困擾他非常多年。
在初步的站姿觀察中,個案的兩腳些微外八,內側足弓幾乎貼著地面、也就是扁平足;行走時,腳與地板接觸的感覺相當沉重;蹲下時,兩膝後側會有異常的緊繃感。接著,做了下肢動作測試,個案的兩側臀部肌力明顯不足,單腳站無法維持5秒,右側又比左側更差一點;此外,大腿後側、小腿前後側的肌肉都非常緊繃。
由上述的檢查結果得知,個案的下肢肌力失衡、動作控制不佳,部分區域受力過多或較疲勞。
因此,我們先針對其較弱的臀肌進行訓練,穩定好骨盆及髖關節,替膝關節減壓;再加強足底及腳踝內側的肌肉控制,維持足弓的穩定,雙腳承重時也能有良好的緩衝。至於因久坐而緊縮的大腿後側肌群,給予徒手放鬆、伸展,並練習在臀肌出力時、避免大腿肌過度參與。
2週後,個案已可掌握正確的用力模式,也能維持足弓不過度塌陷,可接受的訓練強度也逐漸增加;同時,兩側膝關節的症狀都有明顯改善。除此之外,治療中也會加入單腳承重的肌肉控制,以及站姿平衡訓練,以應付行走和慢跑等複雜功能;也提醒在平時走路時,融入上述的概念、感受身體各部位的訊號與動作。2個月後,個案的膝蓋不適已幾乎消失,也能開始慢跑了。
從這位個案的經歷我們可以發現,身體的不同部位是會互相影響的,症狀的成因可能較複雜,需要經過仔細的檢查才能對症下藥,達到最好的效果!
哪個比較適合我呢?
★方便、可以搭配輔具
★適合團體課程、回家自我練習
★中階以上的動作會比器械難
★很依賴本體感覺,較容易產生代償用錯力
★操作複雜,相對可以使用多元方法訓練
★較適合一對一
★中階以上動作相對比墊上容易完成
★彈簧阻力/助力會讓動作更有感也較容易做對
最棒的選擇會是……
先一對一找到最安全有效率的身體訓練方法,再搭配團體墊上訓練,會更清楚墊上訓練時身體該注意跟感受的肌群
通常我們一對一器械也會教學生回去配合墊上練習,只要有受傷疼痛的人都建議做器械,一對一並讓物理治療師背景的老師指導會更安全喔!
或許你曾經聽過,有的人因為辦重物而閃到腰,那是否感到疑惑,搬東西是用手出力、為什麼會傷到腰呢?
其實,搬東西覺得吃力而容易受傷,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姿勢不佳。當我們想要對抗重量,只要動的關節越多、出力的肌肉越多,就會變得越輕鬆;而一般人為求省時,常常直接彎下腰就出力搬了,若腹部核心不夠穩定、下背肌群也疏於鍛鍊,可能就會因此受傷。
試試看先屈膝蹲下,搬的同時大腿用力、伸直膝蓋,屁股夾緊、髖關節往前推,上半身順勢向上挺直,你可能會發現不只腰輕鬆了、手也沒那麼費力了!
若在調整姿勢後,還是搬得很辛苦,那表示重物可能超過身體的負荷程度,可以藉由肌力訓練來增加體能強度,訓練的部位應包括手臂、大腿、臀部以及腹部核心。已有受傷經驗者,建議在專業人員的監督下訓練較為安全喔!
骨質疏鬆的人可以運動嗎?
許多上了年紀的長輩,尤其是中年以上的婦女,因為荷爾蒙的影響、運動及生活習慣的差異使得骨質疏鬆的比例漸增。骨質疏鬆患者若是骨折,造成的後遺症乃至死亡率都較一般人高出數倍。然而大部分患有骨質疏鬆的長輩卻時常因為擔心,遲遲不敢做運動,只敢待在床上維持靜態生活。
事實上,要預防/治療骨質疏鬆,除了補鈣和曬太陽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運動!
「負重訓練」雖然乍聽之下會讓骨質疏鬆的長者卻步,但實際上唯有負重才能刺激身體製造「造骨細胞」、幫助骨質的生成、提升骨質密度。若只是做輕微運動(例如氣功、騎騎車、散步、簡單伸展),或是不太需抗重力的運動(例如水中有氧、游泳)對骨質的幫助有限。
什麼是負重訓練?
有一定強度的阻力運動,並且有衝擊力量作用在關節/骨頭處,並使身體需要「對抗地心引力」,便是負重訓練。
哪些負重訓練適合骨鬆長者?
快走、爬樓梯、負重深蹲(可以拿寶特瓶裝水)、彈跳床、啞鈴/彈力帶肌力訓練等
骨鬆長者運動時的注意事項
1.需要有人在旁協助與指導,量力而為且循序漸進,安全第一。
2.避免高碰撞和跌倒風險高的運動(快跑、籃球、足球、溜冰等)
3.預留熱身和緩和時間,讓肌肉啟動以保護關節。
4.運動前建議尋求醫師和物理治療師的建議與指導。
5.運動需持之以恆,研究顯示要影響骨質需持續進行運動半年以上。
瑜伽Yoga:
瑜伽比較強調靜態Static肌力,動作大多也是用串聯的方式變成Flow流暢的練習方式。
但靜態不等於只有放鬆或伸展,光維持在特定訓練姿勢上就需要大量的肌肉穩定,是結合伸展跟肌力的極限擺位,難度都一樣能從簡單到難訓練。
目地強調身、心、靈的修煉!
不同派系有各自的一套練習方式
主要為:瑜伽磚、瑜伽繩、壁繩、枕、椅子⋯
皮拉提斯Pilates:
很多人覺得這名字很怪或是覺得是女生在做的運動,但其實這是以Joseph Pilates大師(男生)命名的運動,結合了體操、舞蹈等概念,其目的都是復健、健康為主,強調「控制」,因為是19世紀初創立的運動,相較於瑜伽幾千年的歷史,聽過或是瞭解的人也相對少。
動作較動態Dynamic,強調整個動作中身體各部位的控制,尤其中軸穩定。目的在復健、維持健康的身體。
強度可以從受傷→亞健康 →健康→運動員。
各式器械、彈力帶、大球、小球、彈力環。
總而言之都是很好的運動,最好可以搭配練習,但如果有受傷跟疼痛的人建議入門皮拉提斯或是小班制的瑜伽課,但如果有很棒的老師教什麼都好!重點是要能對症下藥。
運動是讓你感覺更好更舒服,絕對不是更累更痛苦!找到適合自己跟自己喜歡的運動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環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