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都有雙腳「翻船」的經驗,當下可能會腫痛、甚至連承重行走都有困難。
腳踝扭傷其實是腳踝的韌帶受傷,受傷的程度又再依據是否有「部分撕裂」或「完全斷裂」分成三級。
腳踝扭傷怎麼辦?是不是不要走動/運動比較好?
發炎期(紅腫熱痛)可以先冰敷約24至48小時,主要目的是止痛。但是過了這段時間,可以開始熱敷或是冰/ 熱交替敷,可以增加血液循環加速瘀血腫脹排出。
除此之外,開始加強腳踝的活動度(尤其是腳踝背屈);進行髖、膝蓋部位的肌力訓練也是非常重要的!
腳踝扭傷的後遺症有哪些?
除了大家已經知道的腳踝穩定性變差、本體感覺變差、平衡能力下降之外,很多臨床研究證實,腳踝扭傷後還會造成以下問題:
腳踝背屈(勾腳背)的角度受限。 (Kosinski KN., 2019) 髖關節外轉、外展肌力明顯下降(臀肌肌力減弱) 。 ( McCann RS.,2019) 單腳站時膝蓋會出現過多內收來代償不穩定的腳踝。 ( McCann RS.,2019) 以上三個問題容易使膝蓋產生「動態外翻 dynamic valgus」,而動態外翻的問題已經被證實和膝關節 前十字韌帶、內側副韌帶、內側半月板的受傷/破裂有高度相關。 (Lima YL., 2018; Suzuki H., 2015)
意思是,腳踝扭傷後不只要照顧自己的腳踝,也要加強膝蓋、臀部的訓練!
總結來說,腳踝扭傷後要做的復健治療重點有:
本體感覺訓練(單腳站、閉眼站、利用軟墊或是半圓球練習靜態/動態的平衡) 加強勾腳背的活動度(弓箭步拉筋、徒手治療) 肌力訓練:加強臀部外展/外轉肌群(蚌殼式、側抬腿、利用彈力帶練習側走) 動作控制訓練:練習單腳承重時髖、膝、踝的正確排列 (皮拉提斯、功能性訓練)
雖然脊椎側彎大多在青少年時期介入,但許多脊椎側彎的症狀都是在開始久坐後產生,運動的介入不管在甚麼年齡層的脊椎側彎都有其必要性,並且可以有效改善疼痛以及姿勢。
個案簡介
年紀: 25 性別: 女 生活型態: 久坐、無運動習慣
病史與症狀: 以前(約10年、5年前)曾經跌坐過2次,有尾椎骨疼痛問題,但都已經好了已無症狀,開始工作之後因為長時間坐著,開始覺得背部很常痠痛,甚至連睡覺都不舒服,坐、站或走路很常會覺得骨盆突然有針刺感。
引發症狀的姿勢: 久坐久站久走、正躺、前彎時腰會痠,有時候咳嗽也會引發症狀,側躺時左側朝下也會不舒服,晚上睡覺無法自然翻身。 醫院影像檢查報告為: 因長時間姿勢不良施力不當,造成有小碎骨磨損長骨刺
物理治療評估結果:
動作測試: 腰椎活動受限 骨盆左側較低 骨盆往右平移 長短腳檢查: 左腳較短1.5cm 左髖外轉受限 呼吸模式: 上胸擴張較多
介入方式
彼拉提斯: 改善核心穩定、骨盆控制、以及骨盆歪斜矯正、側邊穩定控制 鞋墊改善長短腳: 1CM 回家運動: 使用大球以及彈力帶做脊椎矯正與核心彼拉提斯運動
經過兩個月治療結果
疼痛指數從 8分降到3分 右肩胛跟下背疼痛 -> 僅下背疼痛 疼痛頻率: 休息也痛 -> 坐久走久有下背症狀但比較輕微
下圖為治療前
下圖為兩個月治療後,外觀: 肩膀變平、右腰凹陷變少
下圖為治療前
右圖為兩個月治療後,外觀: 前彎時側彎角度變小
物理治療師 林筠潔
許多人因為長時間下背痛而去做影像學檢查,結果發現有椎間盤突出現象,嚴重者還可能會壓迫到神經,患者最擔心的就是突出的部分有沒有機會消失?會不會需要開刀?
2017年的回顧性研究中,針對接受保守治療(包含運動、儀器、藥物)後,患者椎間盤突出自然吸收率 ,整理了11篇文獻進行分析:結果發現66%受試者有出現自然吸收的現象,其中排除了三篇品質較低的研究後,出現自然吸收現象的患者佔了64%!
在同年的另一篇系統性回顧中,整理了19篇文獻探討椎間盤突出患者,接受手術治療以及運動治療後的預後: 結果發現手術治療的結果並沒有比運動治療來的有效!
根據以上兩篇文獻告訴我們:如果您長期被椎間盤突出所困擾,又不想挨刀動手術,可以藉由運動治療,改善椎間盤突出的現象,且效果不比手術差!
在這邊提醒大家,之前的文章有提過「椎間盤突出影像學的結果跟疼痛症狀沒有正相關」,症狀的根本原因還是得透過專業人員評估檢查哦!
參考資料:
Ming Z, Jin-Tao L, Hong J, et al. : Incidence of Spontaneous Resorption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 Meta-Analysis. Pain Physician. Jan-Feb 2017;20(1):E45-E52 Bing-Lin C, et al.: Surgical Versus Non-Operative Treatment for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lin Rehabil. 2018;32(2):146-160. Epub 2017 Jul 17.
相信很多愛運動的朋友們,對於膝蓋的疼痛一定不陌生,今天就來談談膝蓋常見的問題。我們的膝蓋是一個複合關節,主要由大腿的股骨﹑小腿的脛骨和腓骨,以及人體最大的種子骨—髕骨構成。有著複雜的韌帶、軟骨以及關節囊,相對於鄰近關節﹑膝蓋對於"穩定"十分重要,卻也常常因周邊關節的控制不良,讓膝蓋成為了受害者。
要談到這個症狀,就必須先了解我們的坐骨神經,坐骨神經是一條最大的神經,從我們的骨盆外,跟髖關節之間往下延伸至下肢,它包含了腰椎第四節至薦椎第三節的神經,支配了下肢的肌肉。
正式學名叫做肱骨內上髁炎(Medial Epicondylitis),相對於肱骨外上髁炎的『網球肘』,其兩者發生原因是類似的,一般常見原因是反覆性動作過度使用,或是不當用力拉扯造成肌肉組織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