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水腫示意圖
癌症治療過程中,經過淋巴結摘除、放射治療後,可能會損害淋巴結,導致淋巴液回流不順,而囤積成為癌友常見的後遺症——淋巴水腫(Lymphedema)。
癌後的淋巴水腫問題,除了一般常見的復健處理外,近代也有數種技術多管齊下的複合式專門復健——整合退腫(CDT, combined decongestive therapy),這是由醫療人士經過國際認證培訓課程後、為癌友量身訂做的專門復健,幫助改善與管理淋巴水腫,擁有更自在、自信、自主的生活!
整合退腫會分為兩個階段,先由初次的整合退腫評估,確認適合您的復健方向後,再進入到正式的整合退腫治療。
- 初次的整合退腫評估
整體健康史會談、體圍測量、身體評估,徒手淋巴引流施作,壓力衣物與壓力繃帶試用,並與您溝通後續個人復健計畫。
整合退腫治療的處置包括如下,可安排單堂或期課,請與醫師和治療師諮詢:
- 淋巴引流(Manual Lymph Drainage)
藉由膚感的力道,用雙手依照健康的淋巴路線做引流,讓淋巴水腫處的淋巴液得以疏通。不需使用乳液。
- 壓力繃帶(Compression Bandage)
針對肢體明顯粗大甚至僵硬(纖維化)的淋巴水腫,以數種淋巴水腫專用的材料進行多層紮綁,給予厚實穩定的壓力做為積極退腫。
- 壓力衣物(Compression Garment)
壓力衣物的壓力等級與款式有別,需經過專業評估,提供給輕度淋巴水腫、退腫後的穩定保養、或尚未淋巴水腫者預防用。
- 運動訓練(Therapeutic Exercise)
以 CDT 照護觀念引導下,執行對退腫有益的運動法,在監測水腫的同時增強患肢肌肉,打造不易腫的身體。可參考診所的皮拉提斯、紅繩、小團體運動班、或另外諮詢一對一運動課。
現在品恆也正式推出體外震波(ESWT,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療程,與整合退腫方案一同改善淋巴水腫,有意者可搭配整合退腫一同詢問。
當我們觀察到寶寶有習慣性頭只轉向一邊, 或看到脖子歪歪的時候,可能是有先天肌肉斜頸的問題,發生率大約0.8~2%,是常見的嬰幼兒肌肉骨骼問題之一。建議家長當觀察到孩子頭部姿勢常不對稱時,在新生兒定期回診檢查時可諮詢小兒科醫師,也可尋求復健科醫師的診斷,再進行物理治療。
肌肉型斜頸的成因是因為單側胸鎖乳突肌攣縮、纖維化,導致兩邊的肌肉不對稱, 而出現歪斜的頸部姿態。 舉例:當右側的胸鎖乳突肌攣縮時,寶寶的頭會往右側傾斜,也就是右側的耳朵到肩膀的距離會縮短,同時臉會微微轉向左方。觀察寶寶的活動可能也會有發現在特定方向的轉頭動作較為困難,玩玩具或聽聲音時都朝同一方向,也可能出現左右邊有大小臉的現象。
斜頸的治療越早越好,若六個月內接受適當物理治療的預後佳,復健科醫師會協助用超音波檢查看肌肉內部的纖維化狀況,可做為預後的參考。但若錯過治療的黃金期,則可能導致孩子日後的臉部、脊椎發育不對稱,或是視力發展異常的狀況。物理治療師會適當的按摩及拉伸緊繃的肌肉,並設計適合家長在家替孩子進行伸展的居家計畫。
又稱肩帶綜合症,由捷克的Vladimir Janda 醫師提出的概念,常見於上班族、長時間使用電腦、低頭族、錯誤方式進行重量訓練或搬重物,長期姿勢不良造成一個肌肉不平衡的狀態,甚至產生疼痛。
• 正常姿勢肩膀放鬆情況下,頭部(外耳道)會在肩膀正上方,下巴些微後收。而上交叉症候群會有圓肩、駝背、頸椎前凸(上頸椎伸直、下頸椎彎曲)增加、胸椎後凸增加等特徵,因為不良的姿勢造成:
n (前)頸屈肌、(後)菱形肌、前鋸肌è變鬆(細線)
n (前)胸大肌、(後)斜方肌、提肩胛肌è變緊(粗線)
• 常見症狀會有肩頸痠痛、胸口緊繃、胸悶、手臂痠麻,甚至伴隨頸因性頭痛、呼吸不順暢。
頸伸肌
在穩定的平面捲毛巾,將其放在頸部下方
輕輕地收下巴,感覺脖子後上方伸展
保持下巴微收姿勢10-15 秒,一次10 下,
共3 組
胸大肌
雙手抱頭,做出擴胸姿勢,感覺肩膀及胸
口交界出些微緊繃
維持姿勢10-15 秒,一次10 下,共3 組
站在牆壁前,將球放在前額和牆壁之間,前額向前頂球,並些微收下巴。
動作保持15 秒且不要閉氣,一次10 下,共3 組
正確坐姿
腳要著地,若因為桌椅高度固定,可以找一個板凳
身體盡可能靠近桌子,讓手臂自然垂放在桌上
避免駝背,在背後放墊子或枕頭
確保桌面是適當的高度,不聳肩
Rocabado 運動
又稱顳顎關節 6×6運動
顳顎關節在現代社會 , 被歸類在文明病之一
常見於工作壓力大、生活緊張、當然也有週邊軟組織或關節本身的問題造成的狀況
在這邊介紹一般當發生或確診顳顎關節症候群時
我們可以做什麼運動來讓狀況緩解甚至更好
此運動發明人Rocabado建議患者在家進行此類回家運動
包括六種不同的練習 , 及每種重覆六次 , 一天做六回
直至症狀不見
將舌頭頂在上顎 , 舌尖放在牙齒後面 , 接著深呼吸六次
1.將舌頭頂在上顎 , 張開和閤上嘴巴六次
2.一樣將舌頭頂在上顎 , 兩根手指頭放在下巴 , 以輕柔的阻力抵抗嘴巴張開 , 做等長收縮六次
3.一樣將舌頭頂在上顎 , 兩根手指頭放在下巴 , 以輕柔的阻力抵抗嘴巴張開 , 做等長收縮六次
4.將雙手放在脖子後面 , 做出像點頭的動作 ,
下巴向下彎曲六次
5.像點頭一樣 , 只用下巴做出擠雙下巴的動作 ,
一樣做六次
6.向上抬起你的肋骨和挺胸來矯正你的姿勢 , 同時將
肩胛骨擠在一起 , 六次
肌力訓練對於跑者的運動表現有很大的影響,因此不管你是超馬、全馬、半馬還是迷你馬(短馬),都需要好好規劃肌力訓練,來增進運動表現跟成績。
跑者能從良好的肌力訓練得到的好處,包括改善跑步運動效率、更快的時間表現、更快的最大衝刺速度
一部分的跑步教練與跑者們,有個觀念認為,高重複而低強度的肌力訓練,可以模擬跑步中肌肉耐力消耗狀態,然而這是錯誤的。想改善跑者耐力,應該是直接通過跑步訓練去提升,那並不是肌力訓練計畫的目標。根據研究,對於跑步的運動表現,耐力型訓練(例如:低阻力動作訓練一次20下,做3次循環),效果不如高阻力強度的肌力訓練。
比較建議的做法是,每週2~3次完整的肌力訓練(高阻力強度),持續6週以上,才能大大提升跑步運動效率及速度時間表現,保持定期的肌力訓練,才能使運動成果最佳化。
參考資料:
Infographic. Running myth: strength training should be high
repetition low load to improve running performance
(https://bjsm.bmj.com/content/early/2019/09/24/bjsports-2019-1011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