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顏面神經麻痺
當顏面神經在橋腦旁神經核或在顏面神經的路經中產生損傷,則會造成顏面神經麻痺。
- 第一種: 橋腦旁神經核損傷,也就是中風後常見的,為「中樞型顏面神經麻痺」。
- 第二種: 顏面神經從大腦分支出來後的路徑損傷,則稱為「周邊型顏面神經麻痺」或貝爾氏麻痺(Bell’s palsy)。
- 沒有特殊原因,可能跟病毒感染、壓力大、抵抗力低等因素相關。症狀多數為暫時性的,幾周後會有明顯改善,症狀可能持續到6個月。研究指出約80-85%病人會在3個月痊癒。
顏面神經麻痺症狀
- 半邊臉部肌肉不受控制
- 眼睛閉合困難
- 嘴眼歪斜
- 流口水、止不住眼淚
- 抬頭紋、法令紋消失
- 味覺喪失
- 有時聽覺過度放大
周邊顏面神經麻痺跟中風怎麼分?
- 前者「無」合併手腳無力或感覺異常的症狀
- 中風只影響患側臉下半部,所以當皺眉或抬眉時,左右兩邊皆有皺紋
- 周邊顏面神經麻痺則是在皺眉或抬眉時,臉上半部動作不對稱
物理治療方法
- 紅外線或熱敷: 增加臉部血液循環,提供肌肉及神經修復所需養分
- 肌肉電刺激: 刺激臉部肌肉,減緩肌肉萎縮,並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 按摩: 減少臉部僵硬感,放鬆肌肉,也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分成:前額、眼睛、臉頰、嘴唇,可在按摩前塗適當乳液,一天按摩3次,一次5-10分鐘) - 臉部自主運動:照鏡子練習抬眉毛、閉眼睛(眨眼動作)、皺鼻、微笑、吹口哨或噘嘴、嚼口香糖、扮鬼臉。每天至少3次,一次5-10分鐘
顏面神經麻痺衛教
- 改變生活作息,避免過度操勞、熬夜,適當放鬆自己
- 避免吃過硬或過辛辣的食物
- 注意臉部保暖,天氣冷時,麻痺症狀可能更嚴重
在儀器治療區工作的時候,最常被詢問的問題應該是「雷射沒感覺正常嗎?」、「我拉腰能不能拉得重一點?」和「短波怎麼沒感覺?」這三個問題,前面兩個問題解釋起來相對容易,但是短波是一種深層熱療,患者會期待一個既深且燙的過程,可是做起來卻常常沒感覺,頂多快結束的時候會有點溫溫的,讓人覺得很不過癮,這種期待的落差造成不少患者對短波的效果產生疑問;只是,沒有溫熱的感覺是否就代表沒用呢?短波的機制又是什麼呢?今天就利用這篇文章來跟大家介紹。
短波的機制
短波是一種利用電磁波穿透人體時產生的熱能來做深層治療的儀器,日常生活中微波爐就是利用電磁波來加熱物品最常見的例子,而微波與短波的差別在於兩者的波長不同,短波也因為這個特性比微波更能深入人體;當電磁波通過身體組織時,體內帶有極性端的物質,例如離子與水分子,會被電磁波的極性帶動造成碰撞,進而產生熱量,所以富含水份的人體組織,例如肌肉或是脂肪層,加熱的程度就會比皮膚表面來得高,進而達到深層熱療的效果。
為什麼沒感覺?
既然短波確實有加熱的效果,為什麼接受治療的時候卻常常感受不到熱度呢?這個要從我們人體感受溫度的方式說起,人體的接受器一般分為三類:一種是遍佈表皮的外接受器,負責將冷熱、壓力和觸覺等資訊傳給大腦;第二種是本體感覺接受器,位於肌肉、肌腱與關節等區域,負責身體定位的感覺;最後一種是內臟感覺接受器,負責傳遞內臟感覺,例如吃飽或是想上廁所這一類與內臟功能有關的調控:前面有提到,短波加熱最主要在肌肉與脂肪的區域,是本體感覺接受器最多的區域,這一個區域幾乎無法將溫度的改變傳回大腦,要一直等熱能累積,往外擴散到皮膚時,負責溫度改變的外接受器才能將訊息傳回大腦,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患者在短波治療進行到最後時,才能感覺到有點溫溫的原因。
了解短波的運作與人體感受溫度的機制之後,應該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治療師總是不厭其煩地提醒會燙或會痛要說,因為等感覺到巨幅的溫度改變時,可能已經造成深層的組織燙傷了,所以在做短波治療時,如果溫度比平常還高的話,請您立即向身邊的治療師反應喔!
又稱肩帶綜合症,由捷克的 Vladimir Janda 醫師提出的概念,常見於上班族長時間使用電腦、低頭族、錯誤方式進行重量訓練或搬重物,長期姿勢不良造成一個肌肉不平衡的狀態,甚至產生疼痛。
正常姿勢肩膀放鬆情況下,頭部(外耳道)會在肩膀正上方, 下巴些微後收。而上交叉症候群會有圓肩、駝背、頸椎前凸 (上頸椎伸直、下頸椎彎曲)增加、胸椎後凸增加等特徵, 這些都是因為不良的姿勢所造成。
常見症狀會有肩頸痠痛、胸口緊繃、胸悶、手臂痠麻,甚至伴隨頸因性頭痛、 呼吸不順暢。
改善方式:
- 放鬆緊繃肌肉
(1) 頸伸肌
在穩定的平面捲毛巾,將其放在頸部下方 l 輕輕地收下巴,感覺脖子後上方伸展保持下巴微收姿勢 10-15 秒,一次 10 下, 共 3 組
(2) 胸大肌
雙手抱頭,做出擴胸姿勢,感覺肩膀及胸口交界出些微緊繃,維持姿勢 10-15 秒,一次 10 下,共 3 組
- 增加肌肉力量
(1) 深層頸屈肌
站在牆壁前,將球放在前額和牆壁之間, 前額向前頂球,並些微收下巴,動作保持 15 秒且不要閉氣,一次 10 下, 共 3 組
- 維持良好姿勢
正確坐姿 - 腳要著地,若因為桌椅高度固定,可以找一個板凳
- 身體盡可能靠近桌子,讓手臂自然垂放在桌上
- 避免駝背,在背後放墊子或枕頭以確保桌面是適當的高度,不聳肩
一年前,阿冠因為一場車禍導致小腿骨折,最近腳踝常常莫名腫痛,回診時發現是內固定的金屬物造成的,於是安排了手術取出,因為術後的恢復情況比一年前剛出車禍時好上不少,所以阿冠只有注意醫生告知的負重限制,沒有積極地進行復健,沒想到一個月後,腫痛雖然沒再發生,但是小腿卻漸漸變得又緊又酸,給醫師診斷之後才知道,由於長時間的重心偏移,受傷的小腿肌力不足,給阿冠的生活又帶來了不少麻煩。
什麼是內固定器移除手術?
一般在進行骨折手術的時候,會由醫生評估是否需要使用內固定器材,如骨板、骨螺釘或骨固定釘,來讓骨折部位更快癒合,等到骨折復原之後,將這些人造物取出的手術就是「內固定器移除手術」,其實內固定器也不一定需要拿出來,但是遇到一些特殊情況時,如:
- 感染
- 內固定器造成的疼痛
- 因為內固定器造成的角度受限而影響生活功能
就必須要考慮進行內固定器移除手術,把造成功能障礙的原因去除掉,回歸正常生活。
物理治療可以提供什麼協助?
移除內固定器之後,物理治療可以提供的幫助大致可以分成兩個階段,物理治療師在前期可以協助患者:
- 促進循環,如:踝泵(ankle pumping)、腳趾運動(toe point)
- 避免肌力下降,如:肌肉定位運動(muscle setting exercise)
- 止痛,如:經皮神經電刺激(TENS)
等到開刀的傷口逐漸癒合,進入後期之後,如果有發現下列問題,物理治療師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協助:
- 能活動的角度改變
- 時常覺得沒有力氣或是容易痠痛
- 一些日常功能的喪失,例如走路感覺怪怪的,或是做不到某些動作。
- 覺得疤痕周圍常常有拉扯感
有人也許會有疑問,內固定器造成的問題,移除之後應該會獲得解決,為什麼還需要物理治療的介入,卻忽略了移除內固定器也是一種手術,還是有可能會發生術後相關的問題,所以日常生活中,如果有遇到任何動作上的問題與困難,都可以請物理治療師評估,進而獲得改善喔。
摸摸看自己兩邊的肩膀,你是否也是肩頸僵硬緊繃的一群呢?我們常見能想到的處理緊繃的方式就是去按摩推拿,或到復健科做電療讓肌肉放鬆。確實在做完按摩之後能讓我們緊繃的肌肉得到休息,但過不久肌肉又再次緊起來,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得先知道為何肌肉會緊繃?肌肉緊繃通常表示肌肉過度工作,那肌肉為什麼又會過度工作呢?以剛剛提到的「肩頸僵硬」的問題為例子,常見緊繃的位置是肩膀兩側的「上斜方肌」,上斜方肌的工作是聳肩、抬手時協助肩胛骨上轉。許多人家裡或辦公室都有過高的桌子,使得兩手放在桌子上就像「聳肩」的動作,雖然這樣感覺自己肩膀沒在出力,但上斜方肌可是需要一直出力支撐著我們懸浮的肩胛骨喔!若又是長時間的聳肩,則會讓兩側的上斜方肌「過度活化」,久而久之,則造成其緊繃起來。而與之相反功能的「下斜方肌」,則會因為較少使用而漸漸沈睡下來。此外,手臂上抬這個動作,上斜方肌會協助肩胛骨上轉,下斜方肌同時也必須形成一個相反的力矩來穩定肩胛骨,當下斜方肌沒力幫忙時,上斜方肌則會過度使用,漸漸形成肩胛骨周邊肌肉不平衡的狀況。若這樣的動作模式沒有被調整、無力的肌群沒有被喚醒,我們的上斜方肌則會一直不停的工作而造成緊繃,形成惡性循環。
按摩就像是暫時讓緊繃的肌肉休息,若問題的根本不解決,緊繃會持續發生。有些人去按摩完隔天反而更不舒服,那是因為放鬆了緊繃肌肉之後若沒有其他肌肉能幫忙工作的話,它反而不能放鬆而變得更緊繃!
再舉個常見「臀肌無力」的例子,因為久坐不動的關係,臀肌在我們屁股底下一直被身體按壓著,它早已忘記該怎麼用力收縮。對於沒有特別訓練臀肌的人,若假日偶爾來個跑步或爬山的行程,這些都是需要臀肌來做腿往後蹬的運動。那臀肌不會出力怎麼辦?這時候聰明的身體就會使用能出力的小腿和大腿後側肌肉來幫忙把腿往後蹬。幫忙久了,就會變成習慣,臀肌照樣不會出力,而小腿和大腿後側的肌肉因為幫忙久了就會開始緊繃甚至是疼痛,這就是「代償」。
單純放鬆緊繃的「代償肌肉」無法根本解決問題,也必須透過動作學習、肌力訓練來分擔過度使用的肌群工作,它們才能真正地休息。因此若你也有緊繃疼痛的問題存在,除了去找按摩師,不妨考慮看看用運動訓練來改善吧!關於訓練的問題,可以諮詢復健科醫師或物理治療師來幫助你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