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阿冠因為一場車禍導致小腿骨折,最近腳踝常常莫名腫痛,回診時發現是內固定的金屬物造成的,於是安排了手術取出,因為術後的恢復情況比一年前剛出車禍時好上不少,所以阿冠只有注意醫生告知的負重限制,沒有積極地進行復健,沒想到一個月後,腫痛雖然沒再發生,但是小腿卻漸漸變得又緊又酸,給醫師診斷之後才知道,由於長時間的重心偏移,受傷的小腿肌力不足,給阿冠的生活又帶來了不少麻煩。
什麼是內固定器移除手術?
一般在進行骨折手術的時候,會由醫生評估是否需要使用內固定器材,如骨板、骨螺釘或骨固定釘,來讓骨折部位更快癒合,等到骨折復原之後,將這些人造物取出的手術就是「內固定器移除手術」,其實內固定器也不一定需要拿出來,但是遇到一些特殊情況時,如:
- 感染
- 內固定器造成的疼痛
- 因為內固定器造成的角度受限而影響生活功能
就必須要考慮進行內固定器移除手術,把造成功能障礙的原因去除掉,回歸正常生活。
物理治療可以提供什麼協助?
移除內固定器之後,物理治療可以提供的幫助大致可以分成兩個階段,物理治療師在前期可以協助患者:
- 促進循環,如:踝泵(ankle pumping)、腳趾運動(toe point)
- 避免肌力下降,如:肌肉定位運動(muscle setting exercise)
- 止痛,如:經皮神經電刺激(TENS)
等到開刀的傷口逐漸癒合,進入後期之後,如果有發現下列問題,物理治療師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協助:
- 能活動的角度改變
- 時常覺得沒有力氣或是容易痠痛
- 一些日常功能的喪失,例如走路感覺怪怪的,或是做不到某些動作。
- 覺得疤痕周圍常常有拉扯感
有人也許會有疑問,內固定器造成的問題,移除之後應該會獲得解決,為什麼還需要物理治療的介入,卻忽略了移除內固定器也是一種手術,還是有可能會發生術後相關的問題,所以日常生活中,如果有遇到任何動作上的問題與困難,都可以請物理治療師評估,進而獲得改善喔。
摸摸看自己兩邊的肩膀,你是否也是肩頸僵硬緊繃的一群呢?我們常見能想到的處理緊繃的方式就是去按摩推拿,或到復健科做電療讓肌肉放鬆。確實在做完按摩之後能讓我們緊繃的肌肉得到休息,但過不久肌肉又再次緊起來,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得先知道為何肌肉會緊繃?肌肉緊繃通常表示肌肉過度工作,那肌肉為什麼又會過度工作呢?以剛剛提到的「肩頸僵硬」的問題為例子,常見緊繃的位置是肩膀兩側的「上斜方肌」,上斜方肌的工作是聳肩、抬手時協助肩胛骨上轉。許多人家裡或辦公室都有過高的桌子,使得兩手放在桌子上就像「聳肩」的動作,雖然這樣感覺自己肩膀沒在出力,但上斜方肌可是需要一直出力支撐著我們懸浮的肩胛骨喔!若又是長時間的聳肩,則會讓兩側的上斜方肌「過度活化」,久而久之,則造成其緊繃起來。而與之相反功能的「下斜方肌」,則會因為較少使用而漸漸沈睡下來。此外,手臂上抬這個動作,上斜方肌會協助肩胛骨上轉,下斜方肌同時也必須形成一個相反的力矩來穩定肩胛骨,當下斜方肌沒力幫忙時,上斜方肌則會過度使用,漸漸形成肩胛骨周邊肌肉不平衡的狀況。若這樣的動作模式沒有被調整、無力的肌群沒有被喚醒,我們的上斜方肌則會一直不停的工作而造成緊繃,形成惡性循環。
按摩就像是暫時讓緊繃的肌肉休息,若問題的根本不解決,緊繃會持續發生。有些人去按摩完隔天反而更不舒服,那是因為放鬆了緊繃肌肉之後若沒有其他肌肉能幫忙工作的話,它反而不能放鬆而變得更緊繃!
再舉個常見「臀肌無力」的例子,因為久坐不動的關係,臀肌在我們屁股底下一直被身體按壓著,它早已忘記該怎麼用力收縮。對於沒有特別訓練臀肌的人,若假日偶爾來個跑步或爬山的行程,這些都是需要臀肌來做腿往後蹬的運動。那臀肌不會出力怎麼辦?這時候聰明的身體就會使用能出力的小腿和大腿後側肌肉來幫忙把腿往後蹬。幫忙久了,就會變成習慣,臀肌照樣不會出力,而小腿和大腿後側的肌肉因為幫忙久了就會開始緊繃甚至是疼痛,這就是「代償」。
單純放鬆緊繃的「代償肌肉」無法根本解決問題,也必須透過動作學習、肌力訓練來分擔過度使用的肌群工作,它們才能真正地休息。因此若你也有緊繃疼痛的問題存在,除了去找按摩師,不妨考慮看看用運動訓練來改善吧!關於訓練的問題,可以諮詢復健科醫師或物理治療師來幫助你喔!
髖關節位於兩側大腿與骨盆交接處,在身體承重時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時它也有很大的活動角度,能滿足我們日常生活中許多的動作,如:蹲、走路、抬腿等等。
不過,正因為髖關節會頻繁地承受重量、壓力,若再加上不良的生活習慣或特定的職業類型,受傷的風險就會大幅提升;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問題,就可能演變成不可逆的退化性關節炎、或因血液循環不良造成組織壞死。這時候,患者可能會感覺到鼠蹊部、臀部或大腿處疼痛;初步的保守治療可使用電療、深層熱療來減緩症狀,並與醫師、物理治療師討論日常可能造成髖關節風險的動作,並開始強化關節周邊肌力。一旦這些保守治療都無法緩解症狀,則須考慮動手術。
常見的髖關節手術包括人工關節置換、或藉由植入物使關節更穩固耐用。而在手術後的前幾週,可能因手術的方式而有一些禁忌或注意事項,例如:兩腳不能交叉、不能坐太低的椅子、行走中轉彎不要向患側轉、患側腳還不能完全承重等等,細節依各種術式而有所不同,可再諮詢自己的醫師或治療師。
此外,手術順利完成後,應在治療師的指導下盡早開始復健,包括提升髖關節周圍的肌肉力量、行走能力、生活功能自理;越早開始,也越能避免傷口沾黏或體力衰退等問題。畢竟,能自由行走,就能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大家是否曾覺得手腕或者手肘外側疼痛呢?
平常手不活動時可能沒有症狀,但只要大拇指或手腕有稍微的動作,都會引起不舒服。常見的症狀可能有疼痛、腫脹、無法使力、會出現緊繃的感覺,這些都很有可能是媽媽手或者是網球肘的徵兆喔!
足底筋膜炎其實是一個總稱,舉凡年老退化、運動過度、不當使用、骨刺、長時間站立或行走、體重過重、扁平足等,都有可能是造成足底筋膜炎的主因。
相信很多愛運動的朋友們,對於膝蓋的疼痛一定不陌生,今天就來談談膝蓋常見的問題。我們的膝蓋是一個複合關節,主要由大腿的股骨﹑小腿的脛骨和腓骨,以及人體最大的種子骨—髕骨構成。有著複雜的韌帶、軟骨以及關節囊,相對於鄰近關節﹑膝蓋對於"穩定"十分重要,卻也常常因周邊關節的控制不良,讓膝蓋成為了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