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位於兩側大腿與骨盆交接處,在身體承重時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時它也有很大的活動角度,能滿足我們日常生活中許多的動作,如:蹲、走路、抬腿等等。
不過,正因為髖關節會頻繁地承受重量、壓力,若再加上不良的生活習慣或特定的職業類型,受傷的風險就會大幅提升;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問題,就可能演變成不可逆的退化性關節炎、或因血液循環不良造成組織壞死。這時候,患者可能會感覺到鼠蹊部、臀部或大腿處疼痛;初步的保守治療可使用電療、深層熱療來減緩症狀,並與醫師、物理治療師討論日常可能造成髖關節風險的動作,並開始強化關節周邊肌力。一旦這些保守治療都無法緩解症狀,則須考慮動手術。
常見的髖關節手術包括人工關節置換、或藉由植入物使關節更穩固耐用。而在手術後的前幾週,可能因手術的方式而有一些禁忌或注意事項,例如:兩腳不能交叉、不能坐太低的椅子、行走中轉彎不要向患側轉、患側腳還不能完全承重等等,細節依各種術式而有所不同,可再諮詢自己的醫師或治療師。
此外,手術順利完成後,應在治療師的指導下盡早開始復健,包括提升髖關節周圍的肌肉力量、行走能力、生活功能自理;越早開始,也越能避免傷口沾黏或體力衰退等問題。畢竟,能自由行走,就能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大家是否曾覺得手腕或者手肘外側疼痛呢?
平常手不活動時可能沒有症狀,但只要大拇指或手腕有稍微的動作,都會引起不舒服。常見的症狀可能有疼痛、腫脹、無法使力、會出現緊繃的感覺,這些都很有可能是媽媽手或者是網球肘的徵兆喔!
足底筋膜炎其實是一個總稱,舉凡年老退化、運動過度、不當使用、骨刺、長時間站立或行走、體重過重、扁平足等,都有可能是造成足底筋膜炎的主因。
相信很多愛運動的朋友們,對於膝蓋的疼痛一定不陌生,今天就來談談膝蓋常見的問題。我們的膝蓋是一個複合關節,主要由大腿的股骨﹑小腿的脛骨和腓骨,以及人體最大的種子骨—髕骨構成。有著複雜的韌帶、軟骨以及關節囊,相對於鄰近關節﹑膝蓋對於"穩定"十分重要,卻也常常因周邊關節的控制不良,讓膝蓋成為了受害者。
要談到這個症狀,就必須先了解我們的坐骨神經,坐骨神經是一條最大的神經,從我們的骨盆外,跟髖關節之間往下延伸至下肢,它包含了腰椎第四節至薦椎第三節的神經,支配了下肢的肌肉。
正式學名叫做肱骨內上髁炎(Medial Epicondylitis),相對於肱骨外上髁炎的『網球肘』,其兩者發生原因是類似的,一般常見原因是反覆性動作過度使用,或是不當用力拉扯造成肌肉組織受損。